□然玉
日前,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董建国在国新办举行的“推动高质量发展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,研究建立房屋体检、房屋养老金、房屋保险这三项制度,构建全生命周期的房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,上海等22个城市目前正开展试点。其中,房屋养老金个人账户通过缴纳住宅专项维修基金已经建立,试点的重点是政府将公共账户建立起来。未来房屋也要“养老”?具体怎么做、钱从哪里来、对业主有何影响?受到广泛关注。(8月26日中新社)
“房屋养老金”忽然成为热词,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自媒体“解读”所衍生的二次传播。毋庸讳言,本轮角度各异的网络小作文创作浪潮中,造谣、曲解与误读的成分颇多,由此造成的情绪撩拨与舆论扰动,已然偏离了这一议程原本的轨道。而随着后续官方不断发声澄清,这一政策制度的设计考量与运作逻辑,也渐次清晰起来。
一个很多人此前并未意识到的常识是,“房子确实是需要养老的”。如若不然,便只能是“年久失修”,其安全性、功能性和品质性大打折扣。事实上,无论是商品房、自建房,还是其他性质的住宅,房龄越长,就越是需要修缮维护。将此过程表述为“房屋养老”,也算是生动形象。以农村自建房为例,很多房主对房子可谓悉心呵护,基本都是随坏随修、实时维护,甚至还不定期翻新——这种理所当然的事情,在商品住宅小区方面却变得麻烦起来。
自建房,由于多是“一户一房”,不存在“公摊”“公区”等情况,也未曾缴纳“专项维修资金”,其权责关系非常清楚,后续房屋维修等部分,天然就是房主自担、费用自负。与之相较,商品房小区则因为复杂的权责利关系,使得房屋维护成了难题。其中,最关键的症结,其实在于两个方面。其一,就是“住宅专项维修基金”的久期错配,办理产权时缴纳的维修资金由于没有很好的保值增值方式,注定远不足以支撑交房几十年后的维修高峰期开支。
除此之外,商品小区后续维护的“摆烂化”,另一个症结就是“公地悲剧”。愿意分担的人少、想“搭便车”的人多,到头来,大家僵持不下,索性破罐子破摔了。为此破题,业委会、物管等微观力量,注定难有作为。而“房屋养老金”所代表的更高层级的公共行动机制,或能更有效地协调资源、推动落实。让房子“老有所养,老当益壮”,不能指望民间自发地博弈拉扯,而只能诉诸自上而下的推动,厘清了权责、解决了经费,才有了着力点。
有关部门已经明确在线配资开户免息,房屋养老金公共账户的款项来自于公共资金,按照“不增加个人负担,不减损个人权益”的原则,由地方政府探索资金筹集渠道,故而此次建立的房屋养老金公共账户不会加重业主负担。至于说地方政府这笔钱从何而来,或许就要多费一番思量了。
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股票配资知识网观点